巴黎创业者——探索中法不同的创业氛围( 二 )

2011年,罗瀚回到巴黎,他做了一家汉语培训机构,规模做到了巴黎最大,直到现在仍在运营。当时,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兴起,将散布各处的一些很小的可能性也集合在一起,迸发出巨大的潜力。于是他尝试在巴黎经营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

在巴黎,动辄可以找到两三百年的房子,改装成复古的精品酒店。罗瀚从不同的渠道凑钱,但没有找VC(风险投资),VC对回报率要求很高,而巴黎和北京一样,是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一,做酒店这件事本身的风险并不高,他也不愿意面对投资人带来的业绩压力和利润分流。

罗瀚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每天的生活费只有5欧,包括所有的费用,吃、交通,整个人瘦了7公斤,看起来超级不健康。没地方住,在朋友家的沙发上睡了9个月。很多朋友没法理解,毕竟是中法两国名校的毕业生,要找一份大公司的好工作并不难。

对于罗瀚的父母来说,在法国进大公司才体面。罗瀚爷爷在二战中曾被抓进纳粹集中营,爷爷是工程师,可以变成技术工人,这才让他逃过一劫,在德国工厂里熬过了几年奴隶般的苦干,最终幸存回到了法国。所以,身为医生的父母经常跟罗瀚说:一定要找份真正的工作,有一技傍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