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考虑在公共场所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技术进步和保护隐私如何同步?

欧盟考虑在公共场所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技术进步和保护隐私如何同步?


\n

据外媒消息 , 欧盟正考虑在公共场所禁止公营、私营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 为期3至5年 , 以便有时间去评估这一技术的风险 。 人脸识别技术背后有何风险?涉及什么伦理问题?人工智能的治理有何特殊性?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军平教授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组李辉博士 。

\n

“可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

\n

“在不涉及安全保障问题的前提下 , 没必要在公共场所做人脸识别 , 因为它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和数据权 。 ”张军平教授说 。 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画像”能力 , 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用户的各种数据 , 来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等 , 而人脸识别技术更加直接 , 由于它的识别精度很高 , 可以更精准地知道你在哪里 , 出行路线是怎样的 。 如果没有事先告知 , 这对于隐私来说就是一种侵犯 。 对于一些私营公司而言 , 为了提高预测和识别性能 , 常需要用大数据做模型训练 , 但它本身并没有获得人们使用其隐私数据的授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