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闹乌龙,Python“换皮”成木兰( 六 )

\n

中科院的“木兰”、红芯公司的“红芯浏览器” , 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汉芯”事件 。

\n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3年2月26日 。

\n

这一天 , 是“汉芯1号”的发布会 , 在会上由邹士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负责人严晓浪组成评审专家团 , 一致评定“汉芯一号”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n

一时间“汉芯1号”成为科技界的明星产品 , 而“汉芯”发明者陈进也是风光无限 , 他被上海交通大学聘请为电子学院院长 , 获得了长江学者的荣誉 。

\n

由于在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 , 陈进领导研发团队也获得国家的支持 , 大量的研发资金开始向“汉芯”注入 。 此后陈进又相继推出了“汉芯二号”、“汉芯三号”以及“汉芯四号” 。

\n

不过好景不长 , “汉芯”的谎言在2006年被最终戳破 。

\n

2006年1月17日 , 有人匿名举报陈进的汉芯存在造假 。 “汉芯一号”实际上是陈进从美国购买的芯片 , 然后磨掉原来的标志 , 再打上“汉芯一号”的标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