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知识付费正在一步步走向知识付废?( 六 )

以薄荷阅读为例,课程把若干本英文名著切割成块,分配为每天的阅读任务,借助微信这一使用频率高的平台,每天定时定点将内容推送给用户,并且采用的是语音加文字的形式,十分便利,用户每天仅需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繁杂的知识被简化,碎片化的时间也有了相匹配的自我提升方式,英文学习变得简单容易。

商家提供的“贴心的学习计划”使得有英语学习需求的人们优先考虑自身产品,而“疯魔般”的朋友圈打卡,除了使传播变得更加迅速,还大大加深了朋友圈里其他人的焦虑感,于是新用户源源不绝,依靠“社群”与“焦虑”的薄荷阅读火爆全网。这种火爆,也完美的演示了上述“有效的解决方式”,这种解决方式也被称为“中产阶层的陷阱”。

那么,在打卡100天后,你的英语提升了吗?也许有,但它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提升”。毕竟,无论是应聘还是跳槽,证明自己能力的最有力说明是证书、获奖证明等硬件,而不是 “我熟练掌握了XX技能”、“我熟读大量SCI、EI”。

基于“最快的成功方式就是模仿”这一原理,薄荷阅读赚得盆满钵满之后开始出现大批模仿者,这些模仿者的日子过得都不差,知识付费渐成知识付“废”,懒惰与焦虑的结合产物是数目不小的智商税,但这些智商税最后都进了少数人的口袋,中产阶层的上升之路依旧难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