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蹚出一条技术扶贫路( 五 )

村淘工程师姚义海回忆,技术介入后,情况就好了许多。

蜂农最关心蜂群的健康情况,于是工程师们在蜂箱口安上红外线探测,给蜜蜂计数,蜂农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看到自家的蜜蜂有没有变少,发现异常再上山;采购端关心蜂蜜质量是否成熟,于是他们就在蜂箱上安装GPS和重量监测,前者定位蜜源是不是高海拔山区,后者根据蜂箱质量变化推算蜂蜜是否成熟;由于气候影响花期和蜜蜂的状态,于是配了能记录天气、降水变化的探测仪,未来还将预测花期。

一句话,用手机就能科学管理蜂场。技术逐渐成熟后,当地养蜂人轻松了,不少人开始扩大养殖规模。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何帆在总结2018年的专栏文章里说,他感受到中国乡村变化的一个细节是,“找不到工作的小镇青年,成了当地第一批无人机飞手”。此言不虚。河北农村地区的村民,通过支付宝预约无人机喷洒农药,一年可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节约90%的农业用水。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阿里云IoT技术将一片贫瘠的土地改造成塞上江南,预计一年可以节省155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1.5个西湖;陕西试点的“ET农业大脑”可分析果园浇水、施肥等数据;蚂蚁金服用区块链技术给农产品办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目前有四大保护区生态产品已可溯源;“钉钉”帮基层脱贫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以陕西略阳县为例,“钉钉”帮脱贫干部减少了3/4的信息输入工作量,即减少超过50万条信息输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