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官方、发广告、索隐私:“高仿APP”为何能上架?|新京报快评( 二 )

4000元就可以制作出一款以假乱真的“12306” , 运作10万元可以将山寨APP上架主流应用商店;有的假冒APP名称、图标与正版APP相同 , 在用户点击提额短信、诱导下载链接后骗取“工本费”“保证金”等 , 有的虽与正版相似 , 通过发送广告、收集用户隐私方式赚广告费及用户数据 , 有的还含有“套娃”式APP广告;中招者包括12306、平安普惠、中邮钱包等……

据新京报报道 ,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 APP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用品 , 但记者近期调查发现 , APP也可能成为坑害消费者的“陷阱” 。 部分假冒APP与山寨APP , 通过各种手段骗取钱财 , 其背后高仿APP的制作已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 。

不管是查公积金 , 还是网购车票 , 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得用到各类APP 。 不过随着APP功能越来越多 , 陷阱也在不断增加 。 像高仿APP问题 , 就让用户李逵李鬼难分 , 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黑产从业者精心设计的骗局 。 之前就有媒体报道 , 不少用户在网上处理交通罚单时 , 被假冒的APP给骗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