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官方、发广告、索隐私:“高仿APP”为何能上架?|新京报快评( 四 )

针对这种局面 , 除了加强行业协同治理和宣传教育 , 提高打击力度外 , 显然还得从源头着手治理 。 如报道就提到 , 一些金融类的高仿APP在筛选用户时 , 往往是通过大数据公司购买到有借款记录的人群 , 然后再通过短信的方式推送带有诱导性的下载链接 。 诈骗能如此精准 , 用户数据被出卖是关键环节 。 那么该追问的是 , 这些借款记录信息是如何泄露被卖的?

另外 , 一些正规的应用商店 , 虽然会将那些明显是仿冒的APP拒之门外 , 但依然有不少“山寨货”能够光明正大上架 。 而且一旦过审上架 , 高仿APP对用户的误导性会强很多 。 这也说明 , 应用商店平台的审核 , 不能只是看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 , 对名称、图标是否模仿侵权 , 同样得有严格的查验机制 。

从企业的角度看 , 高仿APP攀附自己的品牌 , 利用的正是用户对正版品牌的信任 。 高仿APP产业链的盛行 , 会直接损害其商誉 。 鉴于此 , 企业方面也应该有相关的风控机制 , 对市面上那些以假乱真的李鬼进行筛选排查 , 投诉举报 , 减少信息不对称 , 压缩其生存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