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赛道悖论之年:“娱乐至死”的抗争( 三 )

\n

快手和抖音的快速崛起 , 代表了基于算法和短视频内容的“杀时间”模式的成功 。 这种方法论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进入视频时代之际 , 风头正劲:号召亿万网民参与者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中 , 只要你的作品够“奇葩” , 在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分发机制下 , 就有机会在平台的助推下走红 , 然后赚到远比普通工作丰厚的回报 。

\n

在这样功利性的模式激励下 , 一场全民性的“造富梦”被唤醒 。

\n

结果就是 , 只要你打开某些短视频APP , 无须刻意选择和搜寻 , 一个个活色生香、动感摇曳、搞笑逗趣的视频就被推到眼前 , 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获得愉悦感 , 可谓是现实版的“自嗨五分钟 , 人间两小时” 。

\n

一些人不自觉陷入了娱乐的“陷阱” , 阈值被不断提高 , 不断寻求更“刺激”的内容得到快感 , 最终活在了精心编织的“信息壳”里;另外一些人试图打破既有规则 , 摒弃那些对知识结构无益的内容 , 进而在过载的信息中“挣扎” 。

\n

其实布热津斯基早就用“奶头乐”的理论警示过我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