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的冰火两重天: 阴面上演撤退潮, 阳面上演新店开疆拓土( 三 )

一方面 , 不少外资零售商仍旧处于“俯瞰”状态 , 产业更新的速度未与市场的发展速度同步 , 进而出现业绩下滑的状态 。

如作为相机行业领军品牌的奥林巴斯 , 因长期处于自投自产的运营模式 , 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潮流 , 在智能手机浪潮的冲击下 , 内外销业务的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 , 最终还是在去年12月份宣布卖身;而“小车之王”铃木亦是因产业更新迭代速度慢而选择暂停发展中国业务的缩影之一 。

另一方面 , 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在这个差异化极大的新市场里 , 依旧套用“千店一面”的运营方式 , 在中国市场里开展业务 。 最终 , 这些企业还是因不能完全本土化 , 未能成功融入中国市场 。 其中 , 梅西百货、玛莎百货、欧尚等企业的发展情况 , 便是最好的说明 。

以梅西百货为例 , 梅西百货的服装在中国市场具有款式老气、产品单一、上新速度慢等诟病 , 难以满足本土消费者“多变”的购物需求 。 再加上 , 企业宣传力度低、物流慢、邮费高等原因 , 与国内的电商或是其他实体零售相比优势不明显 。 仅两年的时间 , 梅西百货也由最初的“不会离开中国” , 走向与中国市场说“再见”的结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