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已死, 芯片路在何方?( 三 )

▲苹果 A12X 芯片上集成了 100 亿个晶体管 , 图自:Apple

不过这一套几十年来一直管用的定律却也越来越显现出了其局限性 , 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各大半导体厂商近年来被用户吐槽的「挤牙膏」行为了 。

就连发现摩尔定律的英特尔自己 , 若按照其 2007 年之后提出的每两年「钟摆」(Tick-Tock)策略进行产品升级 , 本应在 2016 年就推出其 10nm 工艺的处理器 , 然而事实上英特尔的 10nm 处理器已经连续跳票了 3 年直至今年 。

那么摩尔定律真的失效了么?

▲英特尔钟摆策略示意 , 图自:Intel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 , 我们首先得弄清目前是什么限制了摩尔定律的继续发展 。

我们都知道芯片制程工艺的提升能够减小晶体管的面积 , 使得相同面积的芯片上能集成更多的晶体管 , 同时还能降低晶体管的功耗及硅片成本 , 而这固然是其好的一方面 。 但随着制程工艺提升 , 以纳米为长度单位的晶体管之间由于距离太短、绝缘层太薄 , 漏电的情况同样也就随之而来了 , 这反而增加了芯片的功耗(这也是此前台积电因漏电率高导致功耗大而被戏称为「台漏电」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