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系外卫星!关于恒星诡异变暗的奇妙新解释( 七 )

“小的碎块(微米级别以下的)是高度不透明的 , 不过正是由于低质量的特性 , 受到了来自主星外围的高强度辐射压 。 ”梅泽说 , “很可能是由于在卫星附近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云’遮挡住了部分恒星光线 , 虽然暂时地造成了观测角度上的‘变暗’ , 但是这层‘云’迟早会有一天会从这个恒星系统中消失 。 因为 , 辐射压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 也就根本不会导致这么长时间的昏暗 。 ”

另外 , 梅泽也表示 , 更大一点的碎块不会成为高辐射压的辐射对象 , 所以那些碎块们还“安详地”在恒星的轨道上 。 这是个很重要的性质 , 因为大概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 , 大碎块会被拽向主恒星 。 结果就是 , 积累了这么久的大碎块就会变成像巢一样的环状盘(和土星环差不多) , 长期地看 , 还是遮挡住了恒星的部分光线 。

这些细节当然很都很重要 , 但是这份研究的隐藏“彩蛋”还要属那个关于解释“变暗”自然机制的假说:一种从“孤儿卫星”变成恒星轨道上那些彗星状的、易挥发物质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