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为什么第三方数据报告总是不准?( 七 )

原创<br> 为什么第三方数据报告总是不准?

第三,就算能拿到样本,谁能保证数据本身没问题?

不论是手机公司还是运营商,给到第三方数据机构的数据都是原始,需要进行去重、清洗、脱敏等等,这就要考量一个数据机构的大数据挖掘能力。

在有能力处理拿到的数据后,还要对数据进行“脱水”,甚至“反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第三方数据机构采取与App合作让后者接入自家SDK的方式来统计后者数据,那么企业会不会去“做数据”,来欺骗对应的数据机构?换句话说,如果数据机构让企业自己“上报”数据,企业就会老老实实给数据吗?不只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报告很重要,企业又知道报告统计方法,就很可能会想方设法去把数据做得漂亮,从数据源头造假,这基本上无解。

第四、不同机构数据指标口径严重不统一的问题。

前几年互联网公司合并的很多,经常出现合并之后两家公司市场份额加起来大于100%甚至200%的情况…这是因为之前两家公司可能找了不同的数据机构做报告,并且,这些报告采取了不同口径:有的统计的是渗透率,有的是用户市场份额,有的是活跃用户份额…总之,五花八门的指标让人眼花缭乱,精细化的统计并不是没有必要,但很多时候数据机构是为了给企业做一份能够拿到“第一”的报告而努力设计对应的指标和口径,结果就是,A企业用数学去跟B企业比语文,大家根本就不是在对比同一个指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