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卓著的“中原王”汤恩伯为何声名狼藉( 五 )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 , 山西战场的中国军队全线溃败 , 阎锡山已经没有任何部队可用于阻挡日军前进的步伐 , 这使晋南岌岌可危 。 在此危急时刻 , 还没有组建完毕的第20军团奉命驰援山西 。

汤恩伯接到命令后连夜带着第89师出发 , 沿途见到的全是败兵和难民 , 先头部队的一个营又被日军击溃 。 在此情况下 , 汤恩伯为稳定军心士气 , 下令枪决战败的营长 , 随后果断选择在子洪口设伏 , 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追击部队 。 接着 , 汤恩伯指挥军团主力坚守子洪口 ,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奋战 , 为第2战区各部队争取到了重新布防和整顿的宝贵时间 , 也为稳定晋南局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 事后曾有人评价:“子洪口之捷稳定了晋南战局 , 如失守 , 则山西在1937年就将陷于敌手 , 如此陕、甘危矣 。 ”

1938年4月的台儿庄大捷 , 是汤恩伯军旅生涯中的巅峰 。 在这次战役中 , 友军第2集团军死守台儿庄不退 , 汤恩伯的第20军团则适时出击 , 成功击退日军 , 随后一路反攻将日军包围在枣庄、峄县数地 , 予以沉重打击 。 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具体经过 , 相关著述颇多 , 笔者在此不多赘述 。 台儿庄战后 , 汤恩伯以及所部军长王仲廉、团长陈林达等皆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 汤恩伯这位“抗战名将”也就此正式诞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