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石斛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三 )

二十世纪初期 , 由于霍山石斛分布面积狭小对环境要求高 , 野生产量极少知名度过高 , 长期以来只采不种加上过度采挖 , 导致霍山石斛物种濒临灭绝 。

霍山石斛最初的种植方式为迁地保护下的野生变家种试验 , 即在发现野生石斛之后 , 根据发现地的环境 , 在异地进行模拟 , 以实现人工种植 , 所用繁殖方式为分株栽培与插播繁殖(即扦插) , 然而该方法繁殖系数低 , 繁殖效率慢 , 药材产量少 。 随后开展使用种子进行试管苗的繁育 , 虽然试验成功 , 但一直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 而且种植方式依旧是模拟野生环境 , 生长速度极慢 。

从二十世纪 70 年代开始 , 霍山石斛经过几代专家和药农的努力 , 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 , 获得了一些技术成果 , 逐步实现霍山石斛从野生状态变为可人工栽培 。 1983 年霍山石斛实现了实验室内组培育苗技术突破 , 然而由于栽培技术的限制 , 霍山石斛濒危状态一直没能得到改善 , 长期处于异地保护与分株扩栽的阶段 。 直到 2010 年 , 实现了霍山石斛组培育苗产业化生产的突破 , 栽培技术也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而实现了突破 , 从而改变了霍山石斛的濒危状态 , 栽培规模也开始逐步发展 。 2011 年开始出现规模化种植 , 截至 2015 年底 , 霍山石斛在霍山县域内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000 亩 , 种植企业有 200 多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