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十二年,不知“木兰”是Python:学术造假几时休?(12)


\n \n \n

\n \n

大厦建成需要经年之久 , 而坍塌却只需要一瞬间 。 学术界层出不穷的造假和涉及学术伦理的问题 , 使得很多网友对于科研圈的信任度已然低至冰点:成果都靠造假 , 核心刊物成为编辑的自留地?

\n \n

做科研已经成为这么简单廉价的事情了吗?当然不 , 这也是为什么在出现学术造假事件时 , 在网友们编段子嘲讽调侃时 , 有这样一群认真做学术的人感到出奇愤怒 。 脚踏实地做学术并不是天方夜谭 , 但同时他们所承受的科研压力也是极大的 。

\n \n

\n

图源:Unsplash

\n \n

科研人员的艰难是很难用简单的言语来形容的 。 英国Wellcome基金会通过对4000多位研究人员的调查 , 发现不健康的竞争、过大的压力、频繁出现的骚扰和歧视、自以为是的老板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事充满了他们的生活 , 在KPI的压力之下量产着质量不高的文章 。

\n \n

近年来出现的硕士、博士自杀事件 , 也让我们开始关注青年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及生存环境 。 华科计算机研究生不堪忍受跳楼自尽 , 写长文自叙经历 , 其导师的处分仅是停止招生两年 。 学术界的圈层固化情况不容乐观 , 仅是怀揣学术热情和理想的青年人要如何在权力、名望、金钱涌动着的学术圈中取得一席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