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抗“疫”进行时:滞销果蔬的“逆袭”之旅( 七 )

骑手在各“前置仓”备货打包 , 保障供应

重塑供应链 ,

“大数据+AI”打磨“备货管理”

思远: 一方面 , 农民担心东西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另一方面 , 消费者怕买不着 。 中间信息匹配的准确性和效率就很重要 , 怎么做这件事? 王珺: 产地工人不足、货品运输困难 , 正是考验零售公司供应链基本功的时候 。 我们快速组织在全国的300位买手去产地调配资源 , 第一时间紧急调配了内蒙、云南、山东、北京周边多个产地的货源 , 采购人员直接驻守产地 , 去协调生产和发货 。 起初 因为封路 , 大年初二、初三的时候 , 只能动员产地员工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将货送出 来 , 随后一线采购人员协调当地管理部门做好人员登记 , 恢复了正常运输 。 思远: 生鲜保质期比较短 , 对冷链运送的要求又比较高 。 怎么能够做到很有效率又准确地发出去 , 不让它在物流环节出现大量损耗? 王珺: 这就是生鲜零售最核心的要素——备货管理 , 精准按照用户的需求预测备货量 , 做到缺货率低、损耗率低 。 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用大数据和AI 。 我们在全国有1000多个微仓 , 每个仓内3000款单品 , 每天我们都会根据它周围的销售数据 , 每天有300多万组数据自动计算仓位、每款单品的当日补货计划 。 货源会在全国经由9个分选中心进行标准化品控 , 被加工成小规格之后 , 连夜送到用户周围半径1.5公里之内的前置仓 。 今天 , 果蔬库存在前置仓内平均1.5天就可以完成周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