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文:“温州师爷”的使命和担当( 二 )
更让周德文觉得“赶上了”的 , 是他来到温州不到一年 , 温州大学开始筹建 。 作为13个最早的筹建者之一 , 他成为了温州大学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系最早的一批讲师 。 站在三尺讲台之上 , 他不仅尽心竭力地教书育人 , 也教学相长地夯实了自身的理论基础 。 更重要的是 , 年轻而理想丰盈的他 , 对研究温州经济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热情 。
“那时候 , 我成立了一个青年经济研究会 , 这个研究会里当时都是年轻人 。 初生牛犊不怕虎 , 面对民营企业这个新生事物 , 大家都是既好奇又兴奋 。 所以他们一到周末或者没有课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 , 自发地走街串巷地去企业、乡村做田野调查 。 ”周德文回忆道 , 那时候温州看起来还是很贫穷落后的 , 大街小巷里有许多清末民初的建筑 , 两层木质结构的小楼 , 城区里六七层的楼在当时看起来简直就是摩天大厦一般 。
穿行在这些古旧的小楼之间 , 周德文看到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 , 这些小作坊便是后来“温州模式”最初的雏形 。 这四个字虽然不是周德文提出来的 , 但关于这种模式的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他与当时同在研究会的小伙伴们一起完成的 。 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为社会各界探究“温州模式”提供了最生动最基础的材料及切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