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坐歌堂 千年的哭嫁艺术( 二 )

巴人民歌 其源可追溯到西周

流传于遂宁东北隅(也包括南充、广安等地)的“坐歌堂”,其源可追溯到西周时周之南部巴人的民歌《诗经·周南》的《桃夭》。“桃之夭夭(桃树枝叶茂盛),灼灼其华(开着像火一样鲜艳的桃花)。之子于归(这位新姐出嫁了),宜其室家(能使她家庭和顺美满)。”很明显,这是《诗经》“风”中所选辑的一首婚嫁歌。但却不是第一人称。而是他人(新娘之女友)所唱的一首对新娘祝愿的歌曲。一首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坐歌堂”之歌曲。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之《汉族民间歌曲述略》文叙:“清光绪《广安志·婚礼》载:女家扶新娘先拜先祖尊亲,张筵曲,时延诸少女入席,新姐独上坐,诸少女伴坐四隅,一妇持盏主觞政,以次歌唱,新娘倚声和之,曰坐歌堂”。

《古代巴国史中的几个问题》的考证中提及:“殷虚甲骨文中已有巴方一名,在陕西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这支巴人在殷武丁时是臣服于殷的方国,后来又与活动在陕西中部的周人联师灭掉了殷”。“春秋战国时代的540多年间,据各史书记载,巴人活动过的地区有:陕西南部汉水流域,四川的嘉陵江,长江流域”。到近现代仍流传着“坐歌堂”的南充、遂宁、广安等,正是地处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遂宁“坐歌堂”中的《捉起媒人下油锅》《你的歌儿不稀罕》等曲中,仍保留有陕南民歌的风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