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智库丨徐忠:如何构建“三有”体制( 三 )

三、宏观调控有度

(一)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一直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在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和促改革的缝隙中运行。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存在着如何处理好宏观调控和改革力度的关系问题。

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但不能解决深层次矛盾,还会导致结构性矛盾的固化。以过度刺激维持所谓的经济高增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后果是“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落后产能难以退出。

针对近期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用力过猛,而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国家提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是认识到货币政策有其边界,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代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尤其需要以新时代改革为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管好货币信贷总量,调节好货币闸门,是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这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基础上做出的重要部署,为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和节奏、平衡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