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下半场:从粗放运营向精细化转型( 六 )

凤凰网科技从易观千帆获取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共享单车行业头部玩家中除哈啰出行外,几乎都呈现下滑趋势,其中此前体量最大的ofo和摩拜降幅最为明显,ofo从3000万以上月活用户量降至不足1000万,摩拜从接近2500万降至1100多万月活跃用户量。

面对这一问题,抛开季节性因素带来的一部分影响,有业内人士认为与企业的运营策略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过去一味的大量投放和粗放运营方式,正在暴露出种种问题。例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37.3%的用户曾遇到过共享单车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多集中在坐垫、车把、铃铛及车头等部位的损坏,导致部分共享单车使用率的下降。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共享单车企业应为单车的投放、停放、运行和维护建立更完备的工作流程与系统;针对单车分布不均、损坏严重等问题,企业应运用互联网技术跟踪单车数量、骑行路线、单车停放区域等数据,及时进行后台监控,定时定量进行人为干预。”

简言之,精细化运营才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出路。事实上,摩拜、ofo两家老牌巨头此前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采取了探索举措。据凤凰网科技了解,摩拜、ofo几乎从2017年快速发展期开始,先后在不同城市寻找过外包合作方,与企业自身的运营人员一起管理、维护当地的单车。除加大人力投入外,它们也从产品层面开展变革,典型事例即ofo从2017年后半年起陆续将旗下单车的机械锁改装成电子锁,意在进一步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当然,类似的亡羊补牢做法对早期共享单车品牌而言,有着一定的应急意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