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干掉”三星,柔性屏的中国机会来了( 三 )

张德强回忆到,过去中国发展显示技术主要靠全部引进,或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到了OLED时代,我们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团队在这一目标引领下,终于在2002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OLED中试生产线。

几乎同期,京东方在2001年时,也对OLED的发展和应用趋势有所预判。“尤其在移动端,OLED屏的出现必将是革命性的变化。”在张宇看来,OLED“随型而变”的特点,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应用多样性。

对于京东方那条465亿元产线的各个标志节点,张宇记忆犹新,“2015年5月开工建设,2016年7月厂房封顶,2017年5月点亮,2017年10月量产。”在他看来,能在前后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实现一条柔性产线的规划量产,京东方最初坚持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

京东方柔性产线的成功量产,被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首席顾问孙政民视作,国产显示在OLED技术突围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突破

就在这一产线量产前夕,在天津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OLED产业大会上,彼时担任主持人的孙政民,见到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主任程章林,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一直在台湾钻研OLED技术的程章林,一直苦恼于难以推进台湾柔性屏的产业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