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四 )

中国古代史无前例的海洋导向:七下印度洋

汉代派遣张骞(前164—前114)通西域,名为 “凿空”的外交活动,彰显的是官方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明代派遣郑和在印度洋上的航海活动,是中国官方主导的史无前例的走向海洋的外交活动,是古代中国与海外世界最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拓海域丝绸之路的意义。马欢《瀛涯胜览》卷首“纪行诗”云:

阇婆又往西洋去,三佛齐过临五屿。苏门答剌峙中流,海舶番商经此聚。自此分?往锡兰,柯枝、古里连诸番。弱水南滨溜山国,去路茫茫更险艰。欲投西域遥凝目,但见波光接天绿。舟人矫手混西东,惟指星辰定南北。忽鲁谟斯近海傍,大宛、米息通行商。曾闻博望使绝城,如何当代覃恩光。

最后两句说明,明初马欢正是将“下西洋”与张骞凿空西域相提并论的。

明朝建立伊始,为了因应蒙元帝国崩溃后的国际关系大变局,明太祖开始了在西洋、东洋、西域三个地区的全方位外交,确立了以“不征”为基点的国策,致力于一种“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重建一种合法性的国际秩序。这意味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折。与此同时,在和平邦交的基础上,再度启动了联结亚、非、欧之间的陆上和海上的通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