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五 )

明朝外交模式的转型是导向海洋,标志性事件是郑和七下印度洋。此时已不是听任输诚来贡者的问题,而是积极主动向海外派出外交使团——“招徕朝贡”。在永乐皇帝的诏书中,作了如下表述:

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笔下,中国使团所到之处,无论大小地方,甚至小至山村,皆无一例外地称之为“国”,这无疑是明代国家航海外交行为的明确定位。伴随明朝使团前往印度洋的航海外交,印度洋区域的“国家”概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一)马欢笔下的“那没黎洋”——印度洋

在亲历者马欢笔下,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称是“那没黎洋”。按照地理方位,也即后来称为印度洋的海域。重新认识“西洋”范围,可以还原15世纪初整体印度洋的场景,了解明朝人全覆盖的印度洋航程网络连接。

在《瀛涯胜览》中,马欢亲历二十国: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哑鲁、苏门答剌、 那孤儿、 黎代、南浡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天方。书中各国的顺序,显然不是按照航线所排列的。《西洋番国志》记载与之同,在此不再重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