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刺绣:一个侗族家庭的百年执着( 五 )

进入工业大生产的时代后,侗族刺绣距离侗族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而覃桂珍希望通过一些办法,让人们重新发现传统侗族刺绣的美好。她们尝试把侗绣用在靠枕、框画等新的地方,题材上也加入了十二生肖等众多新的主题。这个面积不大的绣坊,承载着一个侗族家庭对刺绣的百年执着。我也决定到同乐乡去,拜访覃桂珍的长辈们。

从三江县城到同乐乡,相距约50公里。路况并不好,一路尘土飞扬。当车子驶入一个房屋密集的小乡镇时,就来到同乐乡了。多数的传统木屋已经拆掉,盖起了更为挺拔的砖房。但覃桂珍一家,对木房更为热衷。她的爸爸是木构匠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四层的侗族木屋,第一层以砖房为基础,二三四层为纯木结构。

覃桂珍的妈妈韦清花下楼来迎接我们,她是一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穿着侗族的朴素服饰,头上戴着一条此处妇女们常戴的白色细头巾,她笑容可掬,满脸的善意。她的家也被做成了一个农家博物馆,集侗族刺绣的展览、作坊和销售等功能为一体。进门以后,木屋里的通风凉快,和外面的闷热颇为不同。

这段时间,同乐乡正忙于采茶,韦清花天天上山采茶,每天采几斤茶青,卖给村里的做茶户,换得一百元左右的回报。来到这里才知道,三江也是一个重要的茶叶县,全县的茶叶种植面积约17.5万亩,大概有6.5万户的农民将茶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们到来的这天,韦清花也去采茶了。从粗糙的农活,到精细的针线活,韦清花可以快速地切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