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路风:中国大飞机决策回溯( 九 )

赵忆宁: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加入到第二次论证中的呢?

路风:是因为写了一个关于大飞机的研究报告。那时正是大飞机论证最艰难的时候。焦点并非是理论之争,而是人们各说各话。在《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中我从多角度论证“技术能力是买不来的”,所以我认为运-10的下马不仅仅是抛弃了一个产品,而是同时摧毁了我们自己搭建的研发平台和研发体系,当然研发能力也就随之丧失。2005年1月,我完成了近7万字的《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先是在内部发表,想必决策层看到了,之后又流传到社会上。应该说,我的报告当时为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民机派”提供了理论支持。

王大珩院士给国务院领导写信,他讲的是大飞机,但是并没有说是民用机还是军用机,所以才有后面就军机还是民机的争议。因为第一轮的论证有意见分歧,所以在2006年国务院提出进行大飞机的第二轮论证,这次论证的题目叫“大飞机实施方案的论证”。而且国务院明确表示,第二轮的论证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16个重大专项的论证中。

从题目看,前提就是国务院已经决定要上大飞机项目了,要讨论的只是怎么上的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科技部牵头编制,当时提论证专家名单的时候,国防科工委、发改委、总装备部反对我参与,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对我讲,既然国务院让科技部牵头,找哪些人参与论证就是以科技部的意见为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