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自述:加班996住院ICU,我真的太累了( 五 )

2014年,在996刚开始流行时,舆论对此的态度甚至是偏向正面的。当时,虎嗅上的一篇文章将996的互联网行业与“965”的传统IT行业对比,鼓励传统IT人抛弃旧有观点,拥抱互联网;也有人评论996时写到,“对于奋斗者,这种工作方式可谓正常,付出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都是要付出努力的”。

如果在网上搜索996相关话题,你会发现,2013年,关于996的讨论尚寥寥无几,到了2014年,996话题度骤升,年底时,有人发帖提问,“996是程序员的必然宿命吗”;追溯百度百科中“996现象”、“996工作制”词条,最早的编辑时间也始于2014年4月。

移动支付、O2O、共享经济,一系列风口,都在这一时期爆发,伴随着行业疯狂加速,程序员们的工作时间也在被无限拉长。在吴晓波《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记录了2014年滴滴的一次赶工:出行订单量保障50倍,程序员连续加班工作七天七夜,“有人直接昏迷倒地”。

徐冰在2016年加入了阿里的钉钉团队,尽管在入职前,HR和他一再保证,这个团队“不存在加班现象”,但在他入职的第一天,就工作到凌晨12:30,“后来我才发现,这还是我下班最早的一天,”他回忆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