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苠棡 为巴蜀山水立传( 四 )

苦心孤诣,耕耘多年。管苠棡的精神和成果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文化学者、凤凰卫视文化专栏总策划、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在为《巴蜀山水画叙论》所作的序文《忽惊神秀在巴蜀》中高度肯定了,“《巴蜀山水画叙论--巴蜀山水审美与山水画传承变革研究》课题,形成了诸多具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是当代巴蜀山水画家和学者们艺术主张的代言,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答了中国山水画从哪里来,巴蜀山水画要向哪里去的世纪之问。”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正伦注意到,在艺术家、画家中,最缺乏的就是像管苠棡这样的人。“今天我们并不特别缺少技术很高的画家,但像管苠棡这样有理论兴趣和思考力的画家,却很少。他画山水画,不是停留在自然层面,而是从文化角度。我们也能从他的画中,读出更广阔的人文素质。”《巴蜀山水画叙论》也让邱正伦感到惊喜,“画家不能只是画画,理论家也不能只是空谈。而且这部著作中,管苠棡提出的诸多问题,其所蕴含着学术的活性因子,值得学界认真对待和关注。”

一个画家写一套理论书,查资料,做采访,到田野考察,并不是易事。而且,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显得跨界太大。为了写这套理论书,管苠棡把画画都暂时搁置了。但他自己觉得很值得,“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出于一名巴蜀画家的责任感。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需要。我今年60岁了。在过往几十年的绘画探索中,我深感到理论支撑的必要性。仅仅实践探索,缺乏绘画美学上的依据,很容易画得迷茫。”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管苠棡对巴蜀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特点、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重要的是,经过他的一番梳理,他对自己的绘画,处于怎样的系统里,有了更清晰的自我定位感。“我觉得,有了更充足的理论支撑,自己今后山水画的创作,更有方向性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