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明 愿做赤潮“消防员”(自然之子)( 二 )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使用天然黏土治理赤潮的方法,但该方法一直存在效率低、用量大、淤积重等问题,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俞志明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高岭土效果优于蒙脱土,然而虽然有了结果,原因却迟迟没有找到。

“反复的失败甚至让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停下来,再思考,但是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都要坚持下去。”那时候,他在自我怀疑和重振信心之间徘徊,咬紧牙关,终于在黏土颗粒表面电离子性质上找到了突破口。

此后,他带着团队“穷追不舍”,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黏土表面改性理论,用人工手段强制改变天然黏土的表面性质,研发出更高效的赤潮治理材料——改性黏土。天然黏土经表面改性后,絮凝能力增强,可使赤潮生物大量沉降、死亡。同时,改性黏土还能抑制残留赤潮藻细胞的繁殖和生长,避免赤潮再次暴发。

俞志明发明的改性黏土材料,治理效率大大提高,现场用量从原来每平方公里100—400吨,降低至4—10吨。同时,他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配套的喷洒装备,实现了赤潮治理作业的自动化。近年来,俞志明已经带着该技术在我国沿海7个省市、20多个水域应用,成为目前赤潮应急处置的有效“灭火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