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明 愿做赤潮“消防员”(自然之子)( 三 )

应用型的技术,不入现场发现不了问题

南京玄武湖,原本澄澈的湖面上,绿油油一片,像涂了一层厚厚的油漆。14年过去了,俞志明对这个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正值南京十运会前夕,玄武湖暴发了蓝藻水华,组委会紧急寻找能治理应对的团队。“从理论上讲,治理赤潮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能在现场大规模应用的却很少,”俞志明说,“赤潮治理研究,必须走进现场,用现场应用来检验成果。”这是他第一次带着团队,从实验室走进现场。

组织方选择了几种治理方案,在湖内各划一块区域,进行了10天的“比武”。8月的南京,近40摄氏度,俞志明带着学生天天漂在湖上,观察水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黏土材料,喷洒后再观察。太阳顶在头上烤,豆大的汗珠连成线砸在船舷上,脸皮火辣辣地疼,但是,短短几天,水体质量便有了起色。10天后,俞志明治理的这片水域褪绿变清,而他们却个个脸蛋黑亮,像个泥猴。组织方当即与俞志明团队签订项目合同。一个多月后,玄武湖的蓝藻水华消除。

“当时很兴奋,这说明我们的技术有了大面积应用的可能性,是又一个突破。”俞志明说,“每一次大的项目,都必须到现场,环境再艰苦也决不能偷懒,尤其是这种应用型的技术,不入现场发现不了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