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田间的专家型“农民”( 二 )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曹菁

做研究 整天泡在稻田里

群山环绕的连山上草村,是陈嗣建的故乡。很小的时候,陈嗣建就在跟着父母劳作时,萌生了如何让农民多收三五斗的梦想。“水稻生产是农民生活的根。每每回忆起父辈们躬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背影,我就感到身上责任很沉重。”陈嗣建说。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要像袁隆平那样,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1985年他在中央农业专业学校广东分校就读,毕业后分配到乡镇政府工作。

那时候,连山的水稻生产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上,农业技术原始,亩产大多在400公斤左右,而且容易发生稻瘟病,有农民甚至因为歉收而无米下锅。“自己也是农民的子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着水稻防病的事情,天天难以入眠。”为了增加水稻产量,1993年陈嗣建开始研究水稻选种育种工作。

从那时起,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每天清晨准时来到田里,观察、研究水稻高产群体的生理形态、特征和动态,记录了大量的科研数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