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田间的专家型“农民”( 三 )

在连片的稻田里寻找那一颗变异的品种,犹如大海捞针。陈嗣建在水稻的开花期和结果期都要一丝不苟地去观察,去发现,去辨别。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整天泡在稻田里。为了观察水稻的变化,他时常带着干粮和水整天不离稻田,饿了就咬口干粮,眼睛却一直搜寻着,因为水稻的开花期和结果期就那么十几天,错过了时间就得等来年了。

经过一年努力,1994年他所主持的“汕优8433”杂交水稻通过省农业厅审定,达到了每亩增产150斤的目标,该品种推广种植20多万亩,大幅提高了连山水稻的产量。

为了使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派上用场,他放弃了进机关坐办公室的机会,主动要求调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农场)从事杂交水稻选种育种工作,一干就是近26年。

他被农民称为清远的“袁隆平”

有米吃了,什么米才叫好吃?什么人群适合食用什么稻米?这是陈嗣建水稻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近年来研究的又一突破口。

如今,走进广州、清远等地的超市,产自连山的各种有机米琳琅满目,因为晶莹剔透、营养丰富、口感清香深受消费者青睐。26年的坚持,陈嗣建团队成功选育并通过审定10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这些水稻种子被推广到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湖北等粮食生产大省,让粮食增产2.5亿公斤,农户增收6.25亿元。陈嗣建被农民尊称为清远的“袁隆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