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田间的专家型“农民”( 四 )

这些年一路走来,陈嗣建围绕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性状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挖掘水稻重要性状关键基因,研究基因功能,在钻研创制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水稻新品种方面攻克了种种难题,付出了无数的心血,面对挫折,从未轻言放弃。

1996年起,他开始了“博A”水稻品种的繁种工作,一直比较顺利。就在距离成功不远的节骨点,1998年8月因为台风突袭,吹倒了“博A”水稻品种的母本和父本,直接导致品种混杂,结果繁种纯度仅仅为97%,达不到99%的要求。

超级水稻平均亩产突破706公斤

面对失败,陈嗣建总结经验,在科研工作中重新出发。为提高选种育种成功率,他引进日本、菲律宾等地的育种材料,丰富了种源;为改良授粉方法,他与科研人员在省农科院水稻所学习杂交技术。授粉是育种的关键点。开花时节,每天早上8点陈嗣建就来到田间守着稻穗,花一开立马剪开细小的颖壳,在两分钟的散粉时间里,剪好父本插到母本旁进行套袋,再进行粒对粒的人工授粉。一套程序下来要4个多小时,然后就是一次次重复。如此这般要历经3到4年6至8造的育种,待水稻株系产量稳定,这才宣告成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