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出席第十四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详解语言与智能( 二 )

王海峰表示,通俗来讲,人工智能是让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具备听觉、视觉、语言、行为能力,可以进行逻辑计算和推理规划,并基于知识学习持续进化。

语言是人类思考的媒介,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智力活动。早期的简单符号,到甲骨文,到纸质的书,以及现代互联网上的文本,语言文字这一载体让知识得以凝炼和传承,可以说,语言文字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如何理解和运用自然语言,是人工智能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当下,大数据、知识图谱、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并与自然语言处理密切结合,推动语言智能持续发展和突破,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行业。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而填补语言鸿沟的机器翻译则是自然语言处理最典型的应用技术之一。王海峰在这一领域深耕近30年,他从亲历的机器翻译发展史中以小窥大,梳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演化历程。

从现代计算机诞生之初,就开始有人提出用计算机来进行语言翻译的设想。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们很多采用理性主义、规则系统、知识工程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王海峰从1993年开始从事机器翻译的相关研究,初期便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在国家“863”评测获得第一。早在1999年,王海峰在博士论文中即开始探索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可能性,但由于当时算力和数据的制约,他转而尝试统计机器翻译与大规模规则翻译系统的结合,并开创性地提出枢轴语言翻译方法以解决小语种翻译语料稀缺的难题。2008年,王海峰主持研发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参加了国际口语机器翻译评测比赛IWSLT,在所参加的 5项任务15个评测指标中,共取得12项第一、3项第二的优异成绩,展露出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