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觉新” 《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在川出版( 二 )

巴金之所以成为巴金,跟他背后站着的两位兄长对他的爱和支持,密不可分。近日,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书中收录了巴金大哥李尧枚给巴金的手信,也有巴金为纪念大哥所写的文章,以及李尧枚儿子李致所写的《终于理解父亲》,李健吾、杨苡、黄裳、黄宗江等文学名家,也是巴金两位兄长生前知交好友,他们的回忆文章深度还原巴金背后的两位哥哥的一生。

书信之中

一窥李尧枚的性情

巴金大哥李尧枚是《家》中“觉新”的原型。李尧枚的人生规划是投考上海或北京的名校,再赴德国深造。早年他经常买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阅读并带领弟弟们热烈讨论,无形中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但父亲遽然去世,二十出头的李尧枚就开始承担一大家族人的生活。

弟弟在外求学的费用同样由大哥支持。1926年,巴金专程赴苏州东吴大学探望已放寒假的三哥尧林,跟三哥谈起准备去法国留学,但怕增加大哥负担的尧林不置可否。巴金考虑了一两个月之后,“终于向大哥提出要求,要他给我一笔钱作路费和在法国的短期生活费。”李尧枚收到弟弟的信,先是强调手头拮据,无法筹款,后又写信劝巴金推迟两三年出国。但巴金“当时很固执,不肯让步……坚持要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