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觉新” 《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在川出版( 五 )

《棠棣之华》中收录了这些学生,包括李尧林好友李健吾、杨苡等人的怀念文章。李健吾说:“他并非不是斗士,我们一直把他看作《家》里面的觉民,随着三弟觉慧打出腐朽的世纪,独自、孤单单一个人,在燕京大学念书,在南开中学教书,以李林的笔名翻译外国杰著……他没有‘琴’,永远也没有那一位鼓舞他向前的表妹……”李尧林以“李林”的笔名从事翻译工作,译著有冈察洛夫的《悬崖》,以及《月球旅行》《战争》《无名岛》等。在《棠棣之华》中重点收录了李尧林学生所写的回忆文章,为读者展现李尧林和他的文学翻译的一生。

1945年,李尧林只在医院坚持了七天便离开了人世,病因是“肋膜炎”,身边的人却相信他其实是死于长期的营养不良。三哥死后,那一大家子的生活依次落在巴金身上,也许这时候的他对两位哥哥的处境才有了更多了解。“我们三兄弟跟觉新、觉民、觉慧一样,有三个不同的性格,因此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巴金后来通过大量文字,表达他对两位兄长深深的负疚之情,他懊悔自己有些任性的执拗,不体谅大哥的处境,也没有多分担三哥的负担。

《棠棣之华》书名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里“常”意通“棠”,“棣”读音“弟”,“韡”读音“伟”,形容茂盛,用以赞美骨肉兄弟情。从巴金两位哥哥的人生之路,命运轨迹,也让我们更深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亲情质地,触摸到那个逝去时代的空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