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的时尚单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十 )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位 , 归根结底还是在传统时尚品牌与科技公司截然不同的逻辑上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开始向科技靠拢 。 但这种亲近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自我吸收 。 像是让无人机取代超模 , “拎着”包包进行“走秀”展示;或者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向顾客展示新一季时装秀 , 亦或是推出“智能皮肤贴片”之类的美容硬件 。

本质上讲 , 传统时尚品牌并没有把科技产品看做是自身业务的一部分 , “智能”“科技”这些特征的引入 , 只是它们贴近自己的顾客和粉丝 , 通过一种现代化、潮流化的方式与他们交流罢了 。

与之相比 , 科技公司的“时尚化”就显得有点逻辑混乱了 。 各家争着在设计上下功夫 , 并且纷纷砸重金想与时尚、奢侈品公司玩个“跨界”镀层金 , 却忘了传统时尚圈自上而下的模式根本无法套用在智能可穿戴产品上 。 按照这种方式对待智能产品 , 基本就和苹果的奢侈品战略一样 , 是自寻死路 。

换句话说 , 阻碍可穿戴式设备走向主流的不是技术 , 也不是时尚 , 而是缺乏清晰的产品逻辑 。 要么 , 将可穿戴设备作为“甜点”“逼格” , 变成一种与用户沟通和提升品牌文化属性的工具 , 带动核心业务增长 。 比如手机厂商推出的时尚硬件 , 大多是类似的诉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