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收集面部信息的底线在哪?公安部明确了( 三 )

应用方面:

对个人信息的应用,应符合与个人信息主体签署的相关协议和规定,不应超范围应用个人信息;

完全依靠自动化处理的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精准营销、搜索结果排序、个性化推送新闻、定向投放广告等增值应用,可事先不经用户明确授权,但应确保用户有反对或者拒绝的权利;如应用于征信服务、行政司法决策等可能对用户带来法律后果的增值应用,或跨网络运营者使用,应经用户明确授权方可使用其数据。

可以看出,《指南》的规定其实比较宽松。公安三所的官方解读也表示,《指南》提出的要求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最低要求。

互联网企业会受多大约束?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个人信息链条延长,侵犯个人信息行为频繁出现。

燃财经此前报道,就在今年3月底,简历数据库公司巧达科技核心员工被警方带走,多位业内人士和律师认为,巧达科技出事可能与其未经授权获取和使用简历、“贩卖”简历信息等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关。其自称拥有超过8亿自然人的认知数据,超过57%的中国人的信息都在巧达科技的数据库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