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收集面部信息的底线在哪?公安部明确了( 六 )

《指南》的起草组专家陈长松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考虑到云计算、物联网等特殊环境的一些细节可能会影响到个人信息安全,所以《指南》对个人信息持有者的技术措施提出了“扩展要求”,比如:“应确保个人信息在云计算平台中存储于中国境内,如需出境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物联网感知节点设备采集信息回传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个人信息的保密性”等。

刷脸时代,收集面部信息的底线在哪?公安部明确了

图3/4

至于面部特征、虹膜特征、声纹特征、指纹特征等个人生物隐私数据,由于它们终生无法改变的,一旦泄露,带来的影响难以弥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实生活中,采集个人生物信息的场景越来越多:政府在一些公共场所推动人脸识别闸机,国内科技巨头都在抢占的刷脸支付市场,一些AI视觉公司也在布局的社区、商场等场景应用……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曾告诉燃财经,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暴露在各种摄像头下超过500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