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去荒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实)

“荒岛”去荒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实)

青岛胶州湾大桥鸟瞰。

新华社采访人员 郭绪雷摄

来“荒岛”工作定居,源自青年时期的浪漫一念。当时大学即将毕业,在北京和青岛两个城市的选择上,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青岛,只为青岛能看到大海。

就这样千山万水来到青岛。来了一看,傻眼了,不是青岛是黄岛——黄岛是青岛的一个区,但隔着胶州湾海峡,东边的青岛早已是有着欧式风格的现代化都市,而西边的黄岛却是“一条马路两盏灯,一个喇叭满街听”,最高的楼是刚刚投资开发的一栋三层黄色工厂厂房。

“黄岛”原名“荒岛”,因“荒”与“黄”谐音,就改称“黄岛”,以为这一改就不“荒”了,却不知正好与“青黄不接”的成语巧合,这十分恰切地象征了当时黄岛和青岛市区之间的实际境况。上百年来,黄岛与青岛隔海相望,就是无法打破“青黄不接”的局面。

来了黄岛,大海是见到了,接踵而来的是各种不便。想进城,得过海。想逛街、逛公园、娱乐,都得过海。除了绕远坐长途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码头的渔船。平日里风平浪静还好,一旦海上刮大风起大雾,所有船只都只能在码头搁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