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智:自在自如地徜徉在复旦学术高地( 四 )

我高三的时候,大学招生部门和市重点中学(现在叫市示范性高中)并不紧密。我和同学们并不清楚有哪些大学哪些专业适合我们选择的,我还一度认为北京大学是北京所有大学的统称呢。不久,陆广田先生亲自带着全班、去了同在上海东北区域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当时还叫学院)和复旦大学,都见到了两所在我们眼中很神圣的著名高等学府的教务长(这是陆先生的个人人脉)。我知道了复旦文科录取的考分更高,甚至一九八四年高考英语的平均成绩、复旦录取生比上外的学子还要高出一分。我本想退而求其次读上外,但陆广田先生还是提议复旦!

现在回想起来,我高三和大一得益于两位班主任同学的接力培养,衔接得很好的。所以,今年细品《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越读越亲切;越品也就越明白啥叫情怀。如今著述斐然并在去年上海世界史学会获终身成就奖的张广智教授自己的恩师情况如何呢?这是我挺关心的。在书中,他告诉读者自己的恩师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世界史学科第一代元老”——耿淡如先生(1898~1975)。耿先生“在这个学科的多个领域内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生命档案里,可见到中国的国际关系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行程的缩影”。耿先生原本是江苏海门的农家子弟,但“不识字的父母却立意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文化人”。他不负亲人和乡里众望,于1917年考入复旦大学文科。那时,离教育家马相伯老人举家办学创立复旦(1905年)才十二年;复旦校址也不在如今的江湾五角场,而是目前的徐家汇。但彼时的复旦大学从一开始就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程度也是国内一流的。耿先生1929年就获得了赴美哈佛研究院求学的机会,1932年学成归国;同年五月即被聘为教授(此时复旦校址已迁江湾),开启了任职复旦大学四十余年的教授生涯。他完全融入了学校的发展,并践行“忠实地服务人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