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智:自在自如地徜徉在复旦学术高地( 五 )

为了“忠实地服务人民”,且在“以俄为师”、“向苏联学习”的时代氛围下,耿先生在花甲之年刻苦地自学俄文、并很快地掌握了它。他还投入巨大的热情,翻译出版了《世界中世纪原始资料选辑》、《世界近代史文献》等,以服务于当时的教学与科研的需要。1959年,青年张广智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且在1964年又考取了耿老的研究生,才发现自己和先生是海门同乡。这海门,江海相连、汇通天下;海门人,胸襟开阔、敢为人先。在《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中缅怀恩师的字里行间,张广智教授很自豪地说:海门籍的耿师是较早践行“江海门户通天下”的前辈,而与耿师同生于海门汤家乡的我国现代派著名诗人卞之琳(1910~2000)也是毅然走出家乡,先到上海继而北上、成为诗坛泰斗。作为海门学子的张广智本人,更是在其年仅七岁之际(1946年)就随父母来到上海。

不过,张广智先生的父母为了生计,一开始落户在老北站附近的闸北;他的童年和其他产业工人的孩子一样艰辛而依然有乐趣。他这样回忆到:“抗战胜利后,父母来上海打工,就带着我和大妹一起到了申城”;在闸北的老屋“是板木结构的,阁楼上要住人,但腰却挺不直,甚是逼仄,唯一算得上阔气一点的,就是屋后那个院子了,小时候在这里做功课、嬉戏玩耍,那可是我们童年的乐园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