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与诸葛瞻( 三 )

诸葛亮不愧为大智慧者。他没有被儿子的少年才华所迷惑,也没有因世人的一片美誉而自得。他反而深深地为此感到忧虑。234年二月,诸葛亮带着对儿子的担忧,挥手告别成都,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武功前线,他在给时任东吴大将军的兄长诸葛瑾写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看来诸葛亮深知,儿童过于机灵不一定是件好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正是因为童年太聪明,做事反而不肯用功用心,长大后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差别。诸葛亮在前线与司马懿相持数月,战事没有一点进展,自己反而在鞠躬尽瘁中倒下了。到了当年八月,他已经病得很重。诸葛亮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向部下托付军国大事之后,也在思考应该给儿子留下什么样的嘱托。也就是说,除了军国大事之外,他最放不下的,就是诸葛瞻这个爱子。夜深千帐灯,乡心梦不成。军营中抱病的诸葛亮惦记着远在成都的幼子,夜不成寐。他千思万想,千言万语,最后把一腔思念与企盼凝结成86个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就着一盏孤灯,挥笔深情地写下这封传诵千古的《诫子书》。如何修身,如何养德,如何学习,如何广才,如何养性,如何惜时,等等等等,诸葛亮用极简洁的文字,对儿子嘱咐得极为精细。一生叱咤风云的诸葛亮,此刻柔情似水,舐犊之情,溢于纸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