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汽车发展的三座“大山”:技术、成本、配套( 二 )

“如果我们能在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的话,乘用车其实是很大的一个市场。”赵吉诗表示。

2018年,工信部共发布了13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据统计,共有57家企业的86种燃料电池车型入选。

赵吉诗指出,这些上了目录的车型只有两款是乘用车,其余80多款都是商用车、物流车等,“我认为这是技术差距的一种体现”。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高级工程师张震也持同样看法。他以储氢瓶为例谈到,商用车一般用35兆帕的储氢瓶,而乘用车一般倾向于使用70兆帕的储氢瓶,有助于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但乘用车用的储氢瓶需要通过更小的体积承载更大的压力等级,而目前国内做70兆帕储氢瓶的企业很少。

而商用车因车身长度没有太多局限,所以储氢瓶体积问题并不关键,但乘用车车身“寸土寸金”,因此储氢系统必须小巧精悍,对技术标准要求更高。

张震还透露,为保证氢燃料汽车输入、输出的稳定性,需要在燃料电池车里再配备一块电池。目前相关技术较为领先的国家是日本,为降低风险,通常使用镍氢电池与燃料电池结合。而国内更多使用锂电系统和燃料电池结合,“这种技术方式比较激进,风险也较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