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思想巨变,五四运动是如何结束的?( 六 )

然而 , 社会运动不同于文化运动 , 需要鲜明的意识型态 , 也需要共同的敌人与朋友 , 无可避免地走向政治化 。 研究「五四运动」40余年的美国汉学家舒衡哲 , 在其著作《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一书中说 , 相较于欧洲启蒙运动 , 中国启蒙的倡导者 , 关注的目标不是对超凡上帝的信仰 , 而是人们对宗法权威(皇帝、父亲、党派)的盲从 , 而与欧洲的启蒙先驱一样 , 「五四人」对中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批判 , 同样被冠上 , 「破坏」、「去中国化」甚至「打击民族自信」的罪名 。

经历内忧外患的中国 , 人们对「救亡」的兴趣超过了「启蒙」 , 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 随着五四之后的政治变化 , 启蒙的能量渐渐被「爱国」收编 , 最终拥抱了对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 , 五四以来的思想革新成为政治理念的附庸 。 1926年国民党开始北伐 , 「五四运动」就此结束了 , 曾经风靡全中国的「五四理想」成为历史 , 而当时的许多人也成为历史的失踪者 。 鲁迅1925年在《长城》一文中所言 , 或许为五四运动的终结下了最好的注解:「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 , 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 。 两种东西连成一气造成了墙壁 , 将人们包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