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祝勇 站在故宫写作整个世界( 三 )

2语言上 展现独特的角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新散文”开始崛起。与此前散文多写景状物、颂风吟月、抒发小我情感不同,“新散文”家开始对历史、思想、地缘、学术专题(例如建筑学、植物学、动物学、器物学、学术笔记、身体政治、美术史)大举进入,打破专业壁垒的重重限制,进行跨文体、超文本、互文式写作,令人瞩目。而“新散文”领军人物之一就是祝勇。随着现代读者知识水准的提高,如今“新散文”不断得到更深更广读者层面认可,也有更多的作家加入了这种写作,出现了一些有实力的散文写作者和非虚构佳作。

身为领军式人物,祝勇也一直没有停止前进。他一直记得博士导师刘梦溪先生关于写作上的一条叮嘱:“别人说过的话,不说”。要完全做到很难。但这句话一直作为一条总纲,管着祝勇,促使他的写作,一直在努力追求崭新的角度和语言。比起写小说,写出好的散文、非虚构作品,对作家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因为没有故事情节可以掩盖。祝勇深知,要想把散文、非虚构写好,必须在懂得更多的同时,还要有发现独特角度的敏锐眼光。为了启发自己,他曾专门去看别人在写一个文化地标是怎样进入的。于是他看到罗兰·巴特如何写埃菲尔铁塔。“莫泊桑常在埃菲尔铁塔上用午餐,虽然他并不很喜欢那里的菜肴。他常说:这是巴黎唯一一处不是非得看见铁塔的地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