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1957-)

当代诗·面孔(39)

王家新(1957-)

□胡亮

王家新的作品,从早前的《中国画》到中期的《田园诗》,再到晚近的《在韩国安东乡间》,颇有传统气韵。即便如《加里·斯奈德》,去美国转个弯,结果却是,斯奈德(现在通译为“施耐德”)拉着诗人一块儿返回到汉语——甚至古典诗——的高妙之境。

《中国画》写到木杖化为疏林,袭用自江河《追日》,江河则袭用自古代神话。夸父逐日,“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后来却成为一代人的隐喻。

王家新的传统气韵,是如何被反复打断的呢?

诗人并非斯奈德这样的隐士,在大地的伦理之外,他还死守着种种也许更为艰难的伦理。当很多诗人醉心于个人化的怪癖,他反而更加明确地将写作置于某种“无穷”,置于个人与时代的——欲罢不能的——交错、争吵与两相分辨。“我怎能/撇开这一切谈论我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