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地下水 看得见的保护网(美丽中国)( 二 )

而水利部门2145个测站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0.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3.5%,无水质较好的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60.9%,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4.6%。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工作基础,是客观反映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原先缺乏一张完善的监测网络,目前掌握的情况还不足以摸清污染的全部家底。

生态环境部土壤司地下水处处长李明路告诉采访人员,一直以来,国家涉及地下水管理的相关职能分散在各部门,不同部门都围绕自己的职责定位开展了相关工作。2015—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地下水监测站点两万多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控制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密度为0.59个每百平方公里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生态环境部统一负责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承担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这为铺就一张统一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创造了有利条件。

“铺就这张网远比公众想象的复杂。”实施方案的编制者之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主任助理刘伟江说,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应将区域监管和“双源”(饮用水源、污染源)监控相结合。由于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底子薄,涉及整合的监测井数量大、类型多、管理分散,为满足地下水环境监测要求,每个监测点位需逐一研究确定。基于此,要先试点,再研究建立区域监管和“双源”监控相结合的地下水监测网。因此,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需要五六年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