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地下水 看得见的保护网(美丽中国)( 四 )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地下水水质超标指标主要包括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pH、化学需氧量、“三氮”、氯离子、硫酸盐、氟化物、锰、砷、铁等。刘伟江表示,考虑到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地下水质量改善的滞后性,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采取各类控源、风险管控和污染修复的措施,基本能够达到“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的目标。

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将向社会公开

地下水污染防治,远不止饮水安全保障一项任务。环境风险防控、污染修复同样重要,但两方面工作的前提还是要对污染场地有明确的认知。方案明确,要持续开展调查评估。继续推进城镇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化工企业、加油站、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等区域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针对存在人为污染的地下水,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其污染趋势和健康风险,若风险不可接受,应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

在风险防控工作中,开展防渗改造,公布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并开展修复试点,实施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封井回填三方面工作排在最前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