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野蛮生长”乱象频发,成套路贷等违规App中转站( 三 )

小程序“野蛮生长”乱象频发,成套路贷等违规App中转站

准入门槛较低,监管存在缺位腾讯、阿里等多家互联网公司表示,他们会不定期清理一些违法违规小程序,对一些关键字进行屏蔽。但部分受访专家认为,这些多为事后监管,很多小程序“换个马甲”继续活跃在人们视野中。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商业小程序开发门槛低。半月谈采访人员在百度检索“收集个人信息的小程序”,检索结果有115万多条,其中如何创建获取个人信息的小程序成热门话题,许多程序员甚至公开提供解决方案。

在一些知名电商平台,一款订制小程序价格最低只需百元,某商家“小程序大师”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他们已累计下单上万个小程序,根据客户对数据种类的需求,只需3天即可量身订制好并交付,“只要用户参与,信息均可在后台查看”。

二是监管机制不健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互联网公司作为小程序的开发者和监管主体,目前尚未出台完整的监管运行规则。如微信方面重视审核小程序的功能和内容,但在消费环节监管相对较弱,对小程序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形没有明确界限。同时,相关部门对小程序的监管目前也存在不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