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在北京的48天缘起( 二 )

“文革”期间,外国文艺作品及其一切影响被一律封禁。由于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十几年里,中国人在戏剧方面只知道高尔基、契诃夫、易卜生以及他们在中国的追随者。60年代,中国只有八个样板戏可以上演。

我在1978年访问中国期间,见到了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和剧院的导演及主要演员英若诚。他们二人都有与美国相关的个人经历,也都急于把“二战”后的世界戏剧介绍给中国人。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世隔绝多年之后,中国观众是否能够理解西方戏剧?如果能够,理解的程度如何?曹禺和英若诚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是一样。中国演员也是问题,他们所受的不是现实主义的戏剧训练,而是糟糕的情节剧训练。与欧美相当现实主义的戏剧相比,情节剧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其表演风格的过火夸张令人难以忍受。

英若诚出身于学者世家,本人也是学者,对西方文学涉猎广泛。30年代时,曹禺在美国待了一年,喜欢上了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戏剧。1949年解放之前的几年里,他写过不少有创造力的好作品,表现出奥尼尔式的对腐败社会的批判精神,其中很多部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他们渴望了解西方,有一个新的开始。然而,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借着观察西方戏剧,找到新的当代中国的戏剧形式和表演风格。

推荐阅读